周非非:在仰望星空中,脚踏医学的实地
人 物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周非非 北大医学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
编者按
十余载临床骨科一线,本硕博科研孜孜不倦,赤诚心深化教学改革。
在漫漫“医教研”之路上,周非非老师日夜兼行、进取不止,医教融合、硕果累累。在传统医学教学之外,他汲取目前世界临床医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符合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需求的肌骨系统八年制教育体系,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打破多学科内外界限,创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X”课程模式。
今年,周非非老师荣获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医教并重的青年教师,倾听他对于专业研究和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心声。
教师简介
周非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科学(骨外)博士。开设“肌骨系统”“人体解剖学”“临床教学查房”等本科课程。
01
医教并重 仁心仁术
身处“北医三院”这样一个“大学附属医院”性质的机构,周非非必然要双肩共担教学和临床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外在属性让他对于临床和教学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周非非认为,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消化和运用知识,要实现这一点,就一定要明白“临床和教学有一个共通之处——它们都是面向‘人’的工作,必须要有温度。如果说临床是针对病人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那么教学则需要针对各种类型学生因材施教。”
对于这种“温度”,他的定义是,符合为“人”工作的基本规律,要体察病人、学生的各种感受,在过程中时时关心,不断做出调整,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机械、冰冷的任务。
但这并不算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的大量线上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医学学习,如何在无法面对面的情况下了解学生具体情况,这都是巨大的挑战。虽然挑战严峻,但他始终认为,线上教学时,老师们面对的仍然是这些工具背后的每一个学生,仍旧要以最大的能力去体现这份“温度”,这才能真正与学生共同进步。
02
科技融合 创新探索
科技向善。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上,周非非积极探索,带领团队建立了以医学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肌骨系统线上慕课平台;同时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建立了基于虚拟现实(AR)技术的解剖教学素材库和虚拟手术操作间等,大大便利了本科生教学过程。“AR手术室太赞了,一下就明白了那个钉子是怎么打进骨头的,对解剖的空间位置概念也清楚了很多。”同学评价道。
周非非认为,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缩短学生理解掌握所需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节省出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但是,他也强调现代科技并不能取代经典的基础教学模式,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进行教学辅助。
与此同时,周非非将“医工结合”理念应用到本科生教学,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推进“医学+X”的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培养。在他看来,“医学+X”是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依托于北大的广阔平台与北大医学的宏伟的顶层设计,北大医学从基础教育,到临床、科研都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些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创新,都创造了“医学+X”的诸多可能性。
周非非将“医学+X”比作“点、线、面的磨合过程”:“讲授一节肌骨系统的课程,这就是一个点。在这门课程中进行‘临床加X’的创新后,与其他多学科的老师进行沟通并开展到其他课程中,这一思维方式慢慢就会变成一条线。只要这种思路不断重复,线多了自然就铺成了面。”
这正体现了“医学+X”的魅力——在学科交叉中探寻自己的思考路径。“学生们要具有优秀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还应具备提出深层次问题并逐步解决它的能力。这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是全科人才,而是希望同学们都能知道遇到问题该找什么学科来帮忙,高效解决问题,这就是‘医学+X’的魅力所在。”周非非说道。
目前,“医学+X”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指导思想是对的,但是在执行层面上还有很多困难。”真正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教育管理设计是一个师生双向的适应。作为青年教师,周非非也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贴近学生,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方式进行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将教学与时代结合起来。但是,无论如何,周非非表示,“我对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对学生培养的最终预期是不变的,这些是我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根本的东西。”
03
临床导向 服务人民
作为一门实践色彩浓厚的学科,医学的教学离不开对临床的重视,这一重视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是,对非临床专业的学生也如是。“医院和实验室是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医学专业的同学都不该脱离这两个地方,否则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医学生,”周非非指出,“无论是何种医学教育,医学的本质始终是围绕人产生的、因为对人体的研究而起,最终也会落实到为人服务中去,所有人都站在医学这一链条的不同位置。”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周非非特别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北大医学培养的不是单纯的医生,而是临床医学科学家。知道什么是临床特别重要。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不是看美剧或是在图书馆看书就能知道的。要有临床一线的经历,才能拥有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周非非注重让学生早日接触和熟悉临床。在参加组会、学习实际病例中,在问诊、观摩手术中,学生们都能更好地了解到,作为一名医生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事情,究竟能给这些病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带来什么。
在做好临床实践的同时,能够向大众输出正确的健康知识是再好不过的。在谈到当今广受关注的“全民健康”话题时,周非非站在专业的角度上,阐释了如何面向普通百姓进行医学科普和教育。他认为,“接地气”是最重要的——既要完全明白自己讲的是什么,也要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深入浅出地讲解。另外,在传播中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使科普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他特别提到,一些非医学专业的自媒体从业者能把医学科普做得既准确又形象生动,这也都是值得推荐的。
结语
值此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周非非对北大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作为引领者,要仰望星空,更多是要脚踏实地。”在他心中,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倾听学生意见、改进教学科研条件和人才培养机制。他也呼吁全体北大医学人开阔视野、放眼世界,进一步发挥北医的学科人才优势,走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
采写 | 黄韬 李萌春
编辑 | 陈一芃
推 荐 阅 读